協同研究員
本館為建立新聞史研究群體,本館聘任相關領域學者及歷屆博士後研究員擔任協同研究員,共同推動新聞史研究。
陳淑容
陳淑容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專長台灣歷史與文化、媒介文化、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與研究。
現任: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研究成果:
- 陳淑容,2,〈竹林與蔗園:雲嘉地區左翼運動及其戰後遺緒(1920s-1950s),收於許雪姬主編,《「世界‧啟蒙‧在地: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上)》。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281-308。
- 陳淑容(主編),11,《蔡秋桐詩文集》、《蔡秋桐影像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雲林:雲林縣政府共同出版。
- 陳淑容,12,〈形塑地方意象:「員林椪柑」的興起與發展〉,《臺灣學研究》28期,頁43-66。
- Nikky Lin & Shu-jung Chen, 2018.8, “Poetry as Protest in Modern Taiwan”, boundary 2: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45(3): pp.125-147.
- 陳淑容,7,〈宣傳與煽動:工農運動與「三字集」的台灣話文文體實驗〉,《傳播研究與實踐》6卷2期,頁117-140。
- 莊雅仲、陳淑容,6,〈中型城鎮發展與城鄉新連結〉,《文化研究》22期,頁123-146
葉韋君
我的研究興趣是傳播社會學,教授媒體識讀、性別文化、日常生活研究。研究主題則是報刊史與歷史社會網絡分析。
現任:臺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 連玲玲、葉韋君(2022年9月)。製作新文類:晚清報刊的社會調查。東亞觀念史集刊,20,467-525。(THCI Core)
- 葉韋君、連玲玲、陳建安、林明宜(2021年4月)。性別、期刊與社會網絡:《婦女期刊作者研究平臺》的介紹及應用。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7,37-78。
- 葉韋君(2019年12月)。後五四時期的知識婦女:《婦女共鳴》的社會網絡(1929-1944)。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3,113-162。(THCI Core)。
- 葉韋君(2017年06月)。個人經驗與公共領域:《婦女雜誌》(1915-1931)「通信欄」研究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9,51-103。(THCI Core)。
蔡博方
我的學術旨趣主要是從社會理論的角度來考察公民身分概念在規範學科與經驗學科之間的交錯。在過去幾年的研究中,我嘗試以Max Weber的理論來研究晚清民初中國社會的公民身分演變,近年來開始思考納入對於專業主義現象(特別是以醫療專業與法律專業為例)之考察與比較,希望能刻畫現代社會轉型中公民身分與專業主義的關係。
在研究計畫的執行和參與經驗上,我主要有兩個不同的發展規劃。一個是關於韋伯理論、近代中國、公民身分的研究計畫。這方面的研究計畫主要是科技部補助的專題研究計畫,其中具體涉及法律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專業社會學的次領域。另一個是關於現代專業人士的教育和管制的計畫。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僅以醫學教育與司法改革的議題為基礎,積極兩個領域的學術界或實務界人士合作,有待未來進一步發展。
個人網站:https://khub.nthu.edu.tw/researcherProfile?uuid=c021a002-28a5-4b88-8483-a11d1b6d68c6
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副教授
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標示*為通訊作者)
Po-Fang Tsai and Der-Yan Han. (2023) Exploring factors influencing dental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s during a gross anatomy laboratory in Taiwan.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18(2): 681-688. (SCIE)
Chiou, Ruei-Jen, Po-Fang Tsai and Der-Yan Han. (2023) Exploring the impacts of a coffin-lying experience on life and death attitudes of medical and nursing stude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BMC Medical Education 23: 6https://doi.org/10.1186/s12909-022-03975-7(SSCI)
Cheng, Feng-Chou, Mu-HsiungChen, Chih-ChungHu, Li-HuaTang, Yan-DeLiou, Po-Fang Tsai*, Chun-PinChiang*. (2023) Overview of dental radiology education for medical radiology students in Taiwan.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18(1): 295-303. (SCIE)
蔡博方(2022)法律與現代性。政大法學評論。171期,179-223。(TSSCI收錄期刊)
曾美芳、黃寬重、蔡博方* (2022) 醫學人文的關鍵時刻:有心插柳的規劃與開放式的論述發展。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5卷2期,頁83-118。
Liaw, Fang-Yih, Chang Yaw-Wen, Chang Yan-Di, Li-Wen Shih, Po-Fang Tsai*. (2022)Using drawing and situated learning to teach transitional care to post-graduate residents. BMC Medical Education 22: 687. https://doi.org/10.1186/s12909-022-03738-4(SSCI)
Liao, Faith, David Murphy, Jeng-Cheng Wu, Chien-Yu Chen, Chun-Chao Chang, and Po-Fang Tsai* (2022)How Technology-Enhanced Experiential e-Learning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Centred Communication Skills Online for Health-care students: A Qualitative Study. BMC Medical Education22:60.https://doi.org/10.1186/s12909-022-03127-x(SSCI)
Feng-Chou Cheng, Tzu-Chiang Lin, Wen-Chiung Chang, Po-Fang Tsai, Julia Yu-Fong Chang, Yung-Ta Chang, Chun-Pin Chiang. (2022)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dental trainees in 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 program for dentists.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17(1): 316-323. (SCIE)
Chiou, Ruei-Jen, Po-Fang Tsai and Der-Yan Han. (2021) Impacts of a gross anatomy laboratory course on medical students’ emotional reactions in Taiwan–the role of high-level emotions. BMC Medical Education 21:489. https://doi.org/10.1186/s12909-021-02923-1 (SSCI)
Feng-Chou Cheng, Ling-Hsia Wang, Julia Yu-Fong Chang, Tzu-Chiang Lin, Tsui-Hua Liu, Po-Fang Tsai, Yung-Ta Chang, Chun-Pin Chiang. (2021)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dentist manpower in Taiwan.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16(4): 1204-1213. (SCIE)
Feng-Chou Cheng,Tsui-Hua Liu, Julia Yu-Fong Chang, Tzu-Chiang Lin, Po-FangTsai, Yung-Ta Chang, Chun-Pin Chiang. (2021).Regional distributions of overall dentistsandinstitutional dentists in Taiwan in 2019.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16(2): 682-690. (SCIE)
Feng-Chou Cheng, Julia Yu-Fong Chang, Tzu-Chiang Lin, Po-FangTsai, Yung-Ta Chang, Chun-Pin Chiang. (2021).The changes of the number and regionaldistribution of dentists and dentalinstitutions 9 years after theimplementation of postgraduate yeartraining program for dentists in Taiwan.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16(1): 437-444. (SCIE)
蔡博方(2020)本土的理論研究/理論的本土研究:社會理論在台大社會系。台灣社會學,第40期,頁203-213。(TSSCI收錄期刊)
Feng-ChouCheng, Julia Yu-FongChang, Tzu-ChiangLin, Po-FangTsai, Yung-TaChang, Chun-PinChiang. (2020).Does 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 program for dentists worsen the imbalance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entists in Taiwan?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15(4): 542-549.(SCIE)
李晏佐、蔡博方(2020),以關係做照顧:活躍老化的另類可能。設計學報,25(4),89-108。(THCI Core收錄期刊)
Feng-ChouCheng, Julia Yu-FongChang, Tzu-ChiangLin, Po-FangTsai, Yung-TaChang, Chun-PinChiang. (2020) The Status of Hospital Dentistry in Taiwan in October 2019.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15(4): 505-512.(SCIE)
蔡博方 (2020) 通过「合意」建构的三元行动理论:重探韦伯的〈關於理解社會學的一些范畴〉。社會,第40卷,第3期,頁32-57。(CSSCI收錄期刊)
Tsai,Po-Fang. (2020) Between Translations and Monograph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econdary Literature on Max Weber-Recep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Max Weber Studies 20(1): 57-81.
Tang, Kung-Pei, Mei-Ling Sheu, Yi-Hsin Elsa Hsu, Ya-Ting Yang, Ruei-Jen Chiou, Chien-Chih Wu, Chien-Yu Chen, &Po-Fang Tsai*.(2019)Validation of The Positive Social Interdependence Readiness Scal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3(4): 227-236. DOI: 10.6145/jme.201912_23(4).0005
蔡博方(2019)人社知識實踐型計畫的美麗與哀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4期,頁201-218。(TSSCI收錄期刊)
邱瑞珍、韓德彥、蔡博方* (2019)大體解剖課的醫學人文意涵:以大體老師家屬訪問為例。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刊,第六期,頁1-26。
Tang, Kung-Pei, Chien-Yu Chen, Ming-Shun Wu, Tzu-Tao Chen, Bei-Wen Wu, and Po-Fang Tsai*. (2019) “Correlation between early clinical exposure environment, attitudes toward basic medicine, and medical students’ basic science learning performance.” BMC Medical Education 19(1):183.doi: 10.1186/s12909-019-1612-0 (SSCI)
黃國富
研究興趣: 傳播史、批判理論、傳播政治經濟學、政治傳播、族群傳播、文化研究
現任: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研究成果:
學術期刊
- 黃國富(2022)。〈冷戰初期建構華人「自由世界」之窗 —台灣新聞傳播研究與教育的建制化(1954- 1965)〉,《新聞學研究》,153: 1-45。(TSSCI)
- 黃國富(2015)。〈在傳統與現代性迻譯之間的媒介實踐:新加坡《叻報》的萌芽與開展(1881-1911)〉,《傳播研究與實踐》,5(2):155-192。(TSSCI)
- 黃國富(2008)。〈遲滯中突露曙光:馬來西亞的媒改行動〉,《新聞學研究》,97:283-318。(TSSCI)
- 黃國富(2008)。〈掙紮在威權體制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5(2):89-118。
- 黃國富(2005)。〈族群認同建構與媒體再現──馬來西亞兩家華文報紙再現「華小高職事件」的論述分析〉,《新紀元學院學報》,2:53—97。
研討會論文
- 黃國富(2018)。〈「傳播」想像大不同:數位時代的傳播教育探索〉,「2018年馬來西亞傳播教育研討會」。加影(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世紀大學。9月30日。
- 張維安、黃國富(2016)。〈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與臺灣社會的互動關係〉,「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際研討會。新加坡:國立新加坡大學雲茂潮中華文化研究中心。12月2~3日。
- 黃國富(2016)。〈文化冷戰初期的跨域傳播教育與宣傳–台灣政大新聞系馬來西亞學生的在地實踐〉。「國共內戰與冷戰時期的馬華文學、語言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新座:立教大學。10月29日-11月1日。
- 黃國富(2016)。〈影聲資本主義與跨域華人—邵氏公司的實踐(1930-1970) 〉。「現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中國因素–第三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吉隆玻:華社研究中心。5月28日-29日。
- 黃國富(2015)。〈「代理祖國」想像的跨國權力共構:冷戰初期台灣新聞教育與馬來西亞主流意識形態的連動關係之初探〉。「華文報刊、新媒介與跨域連帶2015華文報業兩百年國際研討會」。吉隆玻:大同韓新傳播學院。12月19日-20日。
- 黃國富(2015)。〈「影聲資本主義」與跨域中華電影: 邵氏電影在東南亞的崛起(1925-41)〉。「傳媒與台灣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世新大學。6月12日。
- 黃國富(2014)。〈活字印刷與海域亞洲的機械複製時代:中文印刷資本主義在亞洲港市的萌發與移轉〉。「近現代海域亞洲的新媒介與宗教工作坊」。臺北:世新大學。6月13日。
- 黃國富(2013)。〈馬來西亞族群政治下的族群媒體與文化治理之初探:以《星洲日報》為例〉。「民主治理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吉隆玻:吉隆玻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0月26日-27日。
- 黃國富(2012)。〈新媒介與遠距民族主義:早期新加坡華人的「中國」意識(1881-1911)〉。「第二屆中國新聞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世新大學。5月24日-25日。
- 黃國富(2011)。〈「境外中華」的新媒介與現代性:新加坡《叻報》的初期發展〉。 「中國新聞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3月26日。
- 黃國富(2008)。〈人在哪裡?中華傳播學的基礎反思〉。「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的開拓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暨南大學。12月13-14日。
- 黃國富(2008)。〈掙紮在威權體制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2008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台中:亞洲大學。4月25-26日。
張勤瑩 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現任: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研究成果:
(A)專書
張勤瑩(2014年12月),《被遺忘的中國童年-芝罘學校與內地會傳教士子女》,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B)期刊論文
- 張勤瑩(2020年12月),〈山東濰縣拘留營的日常飲食面向:以英籍外僑的視角為中心(1943-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THCI核心期刊),110期。
- 張勤瑩(2014年09月),〈傳教士子女在中國:十九世紀內地會與芝罘學校的創校緣由〉,《文化研究》(TSSCI & THCI核心期刊),19期。
(C)專書論文
- Chang, Sylvia C. Y. “Spreading Social Welfare and Catholicism: Social Welfare Tientsin and its Catholic News in 1920s China” in Chen, Alexandre Tsung-Ming & Pieter Ackerman eds.,Chinese Catholicism and Missionaries from the Low Countries from the 17th to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scheduled to be published in May 2018.
- 張勤瑩,〈二十世紀前期《使信月刊》中的台灣-以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的事工為中心〉,收錄於王成勉主編,《華人情境下的基督教與社會關懷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社,2017年1月。
- 張勤瑩,〈太平洋戰爭期間內地會的規範及其對傳教士子女的影響-兼論「內地會傳教士子女口述史計畫」的形成〉,收錄於林治平、吳昶興主編,《跨越三個世紀的傳教運動(1865-2015)-內地會來華一百五十周年宣教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16年12月,頁405-432。
(D)研討會論文
- 張勤瑩,〈網路社群與歷史記憶的建構:Weihsien Paintings網站中的二戰拘禁經驗〉,發表於「第17屆文化交流史:「觀念的旅行」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歷史系主辦,2021年11月。
- Chang, Sylvia C.Y. (2021, May). “Wartime Childhood Memory in the Digital Age: A Case Study of “Old Chefusians” and the Weihsien Paintings Websit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ldhood and Time, the IX Conference on Childhood Studies, Finland. (online participation).
- 張勤瑩,〈鐵絲網下的求學記:英國傳教士子女眼中的山東濰縣拘留營〉,發表於「戰爭下的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近史所主辦,2018年12月。
- Chang, Sylvia C.Y. “Diet, Childhood and War: British Children and their Experiences as Internees in China during WWII (1943-1945),” presented at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Food Culture: Food and Environment,” held at Griffith University, Brisbane, Queensland, Australia, 16-18 October, 2017.
- 張勤瑩,〈兒童眼中的戰爭與拘留營—《芝罘雜誌》與前英籍拘留民的童年敘事〉,發表於「生命敘事:自我表述、醫學敘事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主辦,2017年9月29、30日。
蕭旭智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世新舍我紀念館博士後研究員、
世新舍我紀念館助理研究員、
國北教大文創系助理教授
個人網站:https://ccim.ntue.edu.tw/p/406-1030-12335,r1136.php?Lang=zh-tw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
研究成果:
A.期刊論文
- 2021.09,〈轉瞬即逝? 關於巴什拉的《綿延的辯證》之韻律面向》〉,刊登於《文化研究季刊 第175期》,頁102-111。
- 2021.07〈博物異誌:水火風土人神的媒介論──《不可思議的雲:邁向元素的媒介哲學》刊登於《新聞學研究‧ 第一三二期》,頁193-201。
B.專書論文
- 2022-08《華文哲學百科》(2022版本)〈傅柯的生命政治〉蕭旭智
C.研討會論文
- 2022.12〈如何轉瞬即是?從韻律觀點讀巴什拉的瞬間、斷裂、直觀、想像與綿延之辨證〉,發表於「巴什拉甲子紀念」工作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2022.12月14日。
- 2022.03 〈重返日治時期臺灣家事研究〉,發表於「戰 ‧ 世代:2022 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2022.03.12
- 2021.11〈一個帝國、兩種神經網絡:日治時期臺灣、朝鮮通信雜誌之比較研究〉
- 2021.03 〈重層非決定的日本地方創生〉,發表於「2021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臺灣藝術大學,2021.03.07
- 2020.11〈恢復疲勞?日治時期台灣月薪階層組織化休閒娛樂初探〉,發表於「2020 臺灣社會學會年會「疫起看社會:全球鉅變中的台灣社會學」」,2020.11.28
- 2019.12〈熱帶、神經衰弱、低下、不注意的治理技術〉,發表於「2019台灣社會學會年會」,2019.12.01
- 2019.10〈「分心」之表現性:以台語類型化電影為例,1955-1981〉
- 2019.306〈LABOR IN PLAY: SPORTS, RECREATION ALL-TOGETHER, AND COMPETITION AT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 COLONIAL TAIWAN, 1920-1940〉
- 2019.03〈日治時期台灣的注意力與分心系譜〉發表於「2019年文化研究年會-其餘的興起」2019.03.10
- 2018.12〈日治時期通信勞動者的生活世界:以《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為例,1918-1942〉
- 2018.06〈Blurred Pure Gaze: An Sensory Perspective of Distraction in the Age of New Media〉, in Cultural Typhoon 2018 Conference, Ryukoku University, Kyoto, 2018.06.23-24.
- 2018.05 〈The Time Axis Manipulation of Nostalgia in the Age of Digital Archive: Media Memory of Past and Present in Taiwan, 2000-2016〉, in “The sense of time in a hyper-mobile digital age” Conference. Doshisha University, Kyoto, 2018.05.19-20.
- 2018.03〈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手藝社會生成論:Richard Sennett論做夥、匠人與勞動〉,發表於「2018文化研究年會:文化在民間」,台灣大學。2018年3月10-11日。
- 2017.10〈官能調適與震撼經驗:分心渙散的當代問題〉,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成功大學。2017年10月14-15日。
D.其他
- 2018.03〈心智帕拉諾馬:顏忠賢小說中的媒介與技術〉(頁64-75),《字母LETTER,VOL.3:顏忠賢專輯》,台北:衛城出版。
- 2018-03〈擴張與極端遲鈍:媒介與感官〉(頁85-92)。《字母LETTER,3:顏忠賢專輯》,台北:衛城出版。